关于芜湖市区第二批历史建筑的公示

发布时间:2021-11-08 10:26信息来源: 芜湖市住建局阅读次数:编辑:何岩东 字体:【  

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》和安徽省住建厅《历史文化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第二次推进会》的相关文件,我局上半年对全市域历史建筑潜在对象进行了排查摸底,并于2021109日下午组织了专家评审会进行了评定,现拟将芜湖市区安师大老行政办公楼等15处比较有特色、现状保存比较完整的建筑物列为历史建筑公示对象。

现对拟公布历史建筑向社会予以公示。有关单位和社会各界人士可在2021年12月7日前,将意见建议发送至邮箱whjwjck@163.com。提出意见建议的单位和个人,请注明单位名称和姓名、联系电话等内容。

联系人:张崖

联系电话:0553-5905009

联系地址:芜湖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规划发展科(芜湖市瑞祥路88号皖江财富广场A2座937室 


芜湖市区第二批历史建筑拟公布名单2021年

编号

城市

名称

建筑

名称

建筑

面积(m2

建筑位置(门牌号)

建筑年代

历史建筑价值特色(包括历史文化、建筑艺术、科学技术等方面,字数500字以内)

1

镜湖区

安师大老行政办公楼

702.81

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

1956年

该建筑位于校园西侧,坐西朝东,青砖扁砌,平面呈凹字形。此处原是安师大后勤办公楼,之后是历史系和政教系办公楼,现在是《学语文》杂志社和中国诗学研究中心办公楼。它是安徽师范大学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建筑,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和壮大。

2

镜湖区

安师大五四堂

390

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

1952年

“五四堂”的定名由来是为了纪念 “五四”青年节及迎接即将开展的思想改造运动。1952年5月4日那天晚上,全校师生员工举行落成典礼,并由安徽大学许杰主委亲临讲话。这栋建筑颇具有历史纪念与教育意义。同时,这里跟随学校的发展与变迁,从解放初期作为安徽大学大教室,以后一度作为学校小礼堂,现为专家楼餐厅,它是安徽师范大学发展变迁历程中的标志性历史建筑。

3

镜湖区

安师大赭山校区生化楼

18196.22

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

1960年

该建筑是安徽师范大学重要的教学使用建筑,它是学校教育发展历程中的重要历史建筑,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和壮大。

4

镜湖区

安师大赭山校区教学楼

6546.8

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

1956年

该建筑平面呈凹字形,门楼造型颇具风格特色,是安徽师范大学办学历程中最主要的教学使用建筑,见证了学校的发展和壮大。

5

镜湖区

安师大老图书馆

2236

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

1956年

该建筑坐落在高程为50米的赭山南坡,大楼于1956年落成后,即作为图书馆,成为安徽师范大学师生公认的地标性建筑。

6

镜湖区

安师大礼堂

2731

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

1963年

该建筑是安徽师范大学发展历程中重要的公共活动使用建筑,是众多师大学子难以磨灭的美好回忆,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人文纪念价值。

7

镜湖区

安师大校门

50

安徽师范大学赭山校区

1978年

从菱湖之畔,到镜湖之滨,从“省立安徽大学”到“国立安徽大学”,最后定址于芜湖赭山,后又经历安徽师范学院、合肥师范学院、皖南大学、安徽工农大学等办学阶段。1972年,正式定名为“安徽师范大学”,并决定将学校大门移至面临镜湖的位置,形成“门迎绿水,背靠青山”之势。1978年新校门建成,成为校园边界最富标志性的建筑,体量不大,却庄重大方,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。

8

镜湖区

火车轮渡栈桥

5822

赤铸山西路长江大堤旁

1958年

芜裕火车轮渡原为芜湖枢纽建设项目之一,位于安徽省芜湖市,跨越长江两岸,1958年由武汉火车轮渡搬建而来,现由中国铁路上海局集团有限公司芜湖工务段管理。该轮渡曾是形成华东铁路南北第二通道的重要渡口,促进了华东地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。1968年9月,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,南京火车轮渡停摆。从此以后,芜湖火车轮渡就成了万里长江,也是中国内河上唯一的火车轮渡。芜湖火车轮渡的大型渡轮每年渡江一万多次,运送火车30万辆次以上。2000年9月30日,芜湖长江大桥建成通车,芜湖火车轮渡也完成了使命。目前轮渡设备保留栈桥、起落梁等装置。该火车轮渡在铁路发展史、长江交通史、城市发展史上均具有十分突出的历史价值。

9

鸠江区

文峰亭

50

四褐山山顶

1940年

    南宋时,宋师曾与南侵之金兵大战于此,宋绍兴二年命沿江置烽火台,当涂之烽火台即建于此四褐山。明末抗清英雄张煌言率水师驻芜湖,重兵镇守此山,修葺烽火台,抗击清兵。清康乾年间,地方富绅集资在烽火台原址建文峰亭。后因舆论利当涂而弊和县,引发百姓争斗,最后又两江制台衙门(南京)裁决:四褐山顶上不准再建文峰亭。从此四褐山上便只有寺没有亭了。抗日战争时期,地方刘氏地主为自己树碑立传,重建“文峰亭”。

10

繁昌区

湾桥

 

繁阳镇范马行政村弯桥自然村东

该桥是一座清代时期建造的石拱桥,位于山冲的溪水之上,跨度约9米,桥面高约2.5米,宽约2.8米。桥身由石条垒筑而成,桥拱由16组石块构成,结构严谨,造型规整,至今仍是当地的重要通道。

11

繁昌区

马仁石拱桥

 

孙村镇八分村马仁组

该桥是一座清代时期的石拱桥。桥呈南北走向,桥面宽约2.2米,长约3.5米。桥洞呈半圆形拱状,孔径约2.2米。该桥由14组石块组成,每组有8块石块。整个石拱桥建筑设计牢固,结构严谨,体现了较高的建筑工艺水平。

12

繁昌区

腰坝石拱桥

 

孙村镇八分村腰坝组

该桥是一座清代时期的石拱桥。桥呈南北走向,桥面宽约3米,长约4.2米。桥洞呈半圆形拱状,孔径约3.2米。该桥由13组石块组成,每组有6块石块。整个石拱桥建筑设计牢固,石块组合有序,体现了较高的建筑工艺水平。该桥目前保存良好,为研究清代石拱桥的建造技术提供了较好的实物资料。

13

繁昌区

八分新桥

 

孙村镇八分村新桥组

该桥是一座清代时期的石拱桥。桥呈东西走向,桥面宽约2.3米,长约3.7米。桥洞呈半圆形拱状,孔径约2.5米。整个石拱桥由13组石块、77块石头组成。该石拱桥建筑设计牢固,石块组合有序,体现了较高的建筑工艺水平。

14

繁昌区

上蒋石拱桥

 

峨山镇千军村上蒋自然村

该桥是一座清代石拱桥,于2009年10月28日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。桥呈东西走向,长约3.8米,宽约2.9米,桥面离水面高约1.85米。该桥由9组石块组成,每组有6块石块。整个设计牢固、规整,显得精致、古朴,是当地自古联系外界的重要通道。

15

繁昌区

楼屋基拱门桥

 

峨山镇象形村楼屋基自然村

该桥是一座清代石拱桥,于2009年第三次文物普查时发现。桥呈南北走向,长约3.0米,宽约3.0米,桥面离水面高约2.80米。该桥由6组石块组成,每组有7块石块。整个石拱桥建筑规整,设计美观,具有较高的建筑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