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陵县再添8处“芜湖市历史建筑”
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,像对待“老人”一样尊重和善待老建筑,保留历史文化记忆。历史建筑是城乡记忆的物质留存,是人民群众乡愁的见证,是城乡深厚历史底蕴和特色风貌的体现,具有不可再生的宝贵价值。在城乡建设中做好历史建筑的保护工作,对于坚定文化自信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、塑造城镇风貌特色、推动城乡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。我县充分认识保护历史建筑的重要性与紧迫性,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《关于进一步加强历史文化街区和历史建筑保护工作的通知》(建办科〔2021〕2号)和《安徽省历史建筑普查与认定技术导则》等相关文件要求,由南陵县住建局对全县域历史建筑潜在对象进行排查摸底,经专家评审,2023年10月7日,芜湖市人民政府将南陵县8处建筑列为“芜湖市历史建筑”并予以公布。
此8处历史建筑分别是黄墓粮油经营部、黄墓老街商铺、黄墓老街住宅、汪家老宅、孙氏大学堂、孙世荣住宅、碧溪桥和河下拱桥。它们已经获得法定保护身份,任何人不得擅自拆除和改动,县住建局按照《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条例》相关规定,对历史建筑予以挂牌保护并落实相关保护措施,同时将充分发挥传统媒体和微博、微信等新兴媒体的作用,加大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宣传力度,增强公众对历史建筑的保护意识,营造浓厚的保护氛围。
1.黄墓粮油经营部。始建于上世纪50年代,为二层砖木结构,占地约400 m²,朝向西南,桐油浸泡松木槽门,墙体为青砖砌垒清水勾缝,房顶为机制青瓦覆盖,正厅5间,粮油供应仓一间,有半自动售粮机和售油机各一台。二层均为楼板、屏风板结构。在建国初期至改革开放之前,享受国家政策优势,承担着国家粮油计划的收购和供应,对稳定粮油市场保障国家经济命脉,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。在城市发展与建设史上具有一定的代表性。
2.黄墓老街商铺。建于民国时期,建筑为三开间,粉墙黛瓦,一层为木排板门,上有出檐,建筑保存完好,典型徽派建筑风格,是研究皖南传统民居的重要载体。
3.黄墓老街住宅。建于民国时期,建筑为两层,建筑面积约180m²,外立面有木雕装饰,上有出檐,撑拱的装饰较为考究建筑保存完好,典型徽派建筑风格,是研究皖南传统民居的重要载体。
4.汪家老宅。建于清末,建筑结构合理、布局协调,木雕工艺精湛。四十年代,建筑前屋住国民党官兵后屋住新四军和地下党干部。后汪家老屋成为中国共产党地下党组织秘密联络点,汪家老屋对革命年代有特别贡献,可做红色教育基地。是研究皖南传统民居的重要载体,为历史事件的发生地。
5.孙氏大学堂。建于明末清初,延续孙氏11代。建筑风格为典型徽派建筑。孙氏大学堂原为孙氏小族祠堂,供奉孙氏小族牌位,后由丫山村孙鹏先生在此建立了私塾学堂,有学生21名,故后称为“孙氏大学”。解放后,该学堂用作西山村小学使用,前后共有23名教师在此任教。1993年西山村新建小学后,该学堂停止使用,1994年由下宕村民集资对学堂进行了一次修缮,现为下宕村民共同使用,建筑保存相对完好。是研究皖南传统建筑的重要载体,为历史人文纪念场所。
6.孙世荣住宅。房屋建成时间是1953年9月,砖木结构,属典型的皖南古民居风格。堂屋地坪是本地青板石与三合粘土组合铺设。房间是以木板隔设,地坪以木板铺垫。建筑保存完好,正常使用。是研究皖南传统建筑的重要载体。
7.碧溪桥。该桥建于清朝,为单孔拱形石桥,该桥造型精巧,结构完好。该桥全部用石块堆砌而成,桥水面以上部分结构严谨,建筑规整。桥平面呈长条状,桥拱部分略高。桥两边护坡至今保存完整。整座桥反映了较高的工程技术水平。
8.河下拱桥。该桥建于清朝,为单孔拱形石桥,造型精巧,结构完好。桥身全用石块堆砌而成,桥水面以上部分共由18组石块构成结构严谨,建筑规整。桥平面呈长条状,桥拱部分略高,桥两边护坡至今保存完整,整座桥反映了较高的工程技术水平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