建筑光伏一体化 引领绿色发展新潮流

责任编辑:建筑节能与科技科 审核人:汪开明 来源:芜湖市住建局 浏览: 时间:2025-03-20 14:03 字体大小:【    】

光伏屋顶、光伏车棚、光伏幕墙……在芜湖很多并不起眼的角落,一块块整齐的光伏板向阳而卧,源源不断地为城市提供绿色能源。作为省级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城市,芜湖大力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应用,优化能源结构,引领省域副中心城市城乡建设绿色低碳转型迈向纵深推进。

开拓新场景,加快一体化发展

今年2月27日,市政务文化中心E区“光储充放检”一体化示范停车场项目正式使用,成为我市节能降碳技术应用的新典范。

新建的光伏车棚电站有25个充电车位,虽然体量不大,却是个十足的“降碳小能手”。据统计,充电站每年平均产生60万千瓦时绿电,预计每年可节约标煤73.74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62.4吨。按照新能源汽车平均能耗计算,该充电站的年充电量可供新能源汽车行驶约754.94万公里。


小小的光伏充电站,正是我市建筑领域节能降碳的缩影。近年来,市住建局以省级光伏建筑应用城市试点工作为抓手,严格落实新建建筑配建光伏发电系统要求,按照可利用面积“应建尽建”的原则,同步建设安装光伏发电设施,并在土地出让、项目审批、规划设计、施工图审查、竣工验收等环节严格把关。截至2024年底,我市建筑光伏累计装机容量1.48吉瓦,光伏竣工装机容量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位列全省第一。其中,2022年至2023年省级光伏建筑应用城市试点期间,我市新增光伏建筑应用装机容量464.57兆瓦,翻倍完成示范期新增200兆瓦的试点示范任务。全市共有33个光伏建筑应用项目入选省级光伏建筑应用试点城市示范项目,奖补资金超过400万元。

在建筑光伏一体化发展上,芜湖不仅实现了装机容量的爆发式增长,还在应用范围上全场景推进,涌现出一批创新应用的绿色转型示范项目。从起初单一的光伏+厂房,逐步向光伏+住宅、光伏+交通、光伏+学校、光伏+农业等全领域迈进,覆盖到车棚、矿山廊道、污水池等建筑附属设施。奇瑞停车库、海螺水泥厂、污水处理厂等一批新应用项目,有效实现闲置空间的资源化利用,为全省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试点探索了更多可能。

培育新产业,绿色转型再加速

建筑光伏等可再生能源规模化推广应用,正在牵引新技术的发展方向,也成为培育新产业、新业态的沃土。

在2024年投入使用的长江三桥北停车场“光储超充放”一体化充电站,平时光伏设备发出的电能会优先供给车辆充电,余下的电能则存入储能系统,并在充电高峰期放电,有效支撑了电力负荷。这种“光储充放”一体化技术通过充电站车网互动系统,将光伏、储能、充电、放电等资源优化整合,实现平台化管理,智能调度各项资源‌。这一技术不仅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,还促进了绿色低碳转型。


机遇,往往与挑战共存。我市以建筑光伏一体化试点为契机,既要达成建筑节能降碳的硬指标,也在拓展产业创新的新空间。我市聚焦“高质量发展”,引导支持海螺、信义、隆基、贝斯特等龙头企业加大光伏技术创新力度,通过产学研合作等方式,推进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场景应用和能效提升,推动光伏建筑应用技术的标准化、规范化和智能化,目前已建成7个省市级以上科研平台。

在芜湖,建筑光伏一体化发展创新成果不断涌现。海螺“徽墙”系列光伏幕墙可完全代替传统建材,与建筑完美融合;隆基“隆顶4.0”抗风性强、防腐蚀、高防火,可提高屋顶利用率,增加装机容量。贝斯特第二代“零碳房”可满足景区文旅、民宿营地、度假酒店等户外多场景需求……通过探索新应用场景,一个个创新成果不断萌发,并逐步向公共建筑、住宅项目辐射,实现了城市升级与产业创新有机融合,同频共振。(芜湖传媒中心记者 王磊)